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新春寻俗,传承焕新——“镜头下的温暖”实践团寒假实践活动完美收官

发布时间:2025-03-03  发布者: 点击阅读数:


 

本网讯(通讯员邓雪晴 王晨鸣)近日,武汉工程大学环境生态与生物工程学院“镜头下的温暖”实践团的寒假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实践期间,实践团成员深入家乡之中,去了解记录春节在家乡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与习俗,同时以此为契机,推动了家乡文化的传播,在当代青年中起到榜样模范作用。

让视线先来到实践团的第一站——河南三门峡,在这里,有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十碗席”,十碗席是陕州区传统宴席,有300多年历史,因1901年慈禧与光绪品尝夸赞而扬名。

菜品特色鲜明,通常七道热菜、三道凉菜(夏季六热四凉,冬季七热三凉) ,口味偏香辣咸酸,香而不干、甜而不腻。实践团成员在品尝中得知,十碗席在当地红白喜事和春节中常见,是重要文化符号,寓意“三世同堂,十全十美”,承载团圆、幸福等美好祝愿,体现着当地民俗文化和人们情感交流。陕州十碗席不仅是一桌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蕴含着豫西地区的饮食智慧和民俗风情。吃的是农家饭,品的是乡土情。

除此之外,实践团成员还去看了著名的陕州灯会今年灯会的点灯仪式在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举行。陕州地坑院作为三门峡独特的文化景观,堪称地平线下古村落,人类穴居活化石。灯会是一场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新年盛宴,其中不仅有经典传统的花灯与象征美好的烟花,还有沿黄九省区超过100余项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在灯会期间展示,包括打铁花、川剧变脸等动态展演,以及蜀绣、潍坊风筝静态展示,展现了黄河流域的文化多样性也让实践团成员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民俗风情。

接着视线转向实践团的第二站——广西玉林,实践团成员观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舞龙狮表演,只见数只醒狮穿插而进,时而跳跃、时而翻滚,完成采青”“吐瑞等多个美好寓意的动作,紧接着巨龙在场中蜿蜒游动,表达着对新年的美好祝福。玉林舞狮舞龙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的传统舞蹈艺术。每逢春节、三月三、寒山诞等重大节庆日及祭祀活动,人们都会通过舞狮舞龙来祈祷消灾除害、求吉纳福。

在观赏舞龙狮表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被一股香气所吸引,找到了玉林在春节期间特别提供的时令小吃“米花”,也叫白散,吃起来又香又甜,既酥又脆,令人回味无穷。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白散是玉林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年货之一,也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圆圆的白散象征着合家团圆,玉林人对和谐、吉祥的中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白散中间有福、寿、囍、吉之类的喜气字,是恭祝大家在新的一年福多、寿长、禄多、喜悦

最后看向实践团的第三站——山东潍坊,潍坊作为“世界风筝之都”,不仅有风筝为其代言,还有“诸城派古琴”“高密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增光。十笏园庙会,是潍坊的一道独特年味风景。步入园内,实践团成员看到建筑们被红灯笼装点得喜气洋洋,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庙会上,各式各样的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剪纸、泥塑、糖画……每一样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传承,让人目不暇接。孩子们手持风车、糖人,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大人们则在一旁闲聊,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闲适时光。十笏园庙会,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沉浸在这份喜庆与祥和之中,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在实践活动中,成员们深入各地,亲身感受不同地域的春节文化。他们拓宽文化视野,于传统习俗里探寻历史脉络;打破书本局限,在交流互动中触摸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认同,从多彩民俗中厚植民族自豪。

此次“镜头下的温暖”实践活动虽已落幕,但它就像一颗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实践团成员心中生根发芽。展望未来,实践团成员们定将带着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责任继续前行。大家携手挖掘、保护和创新更多的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让文化传承的火炬照亮每一个角落,代代相传、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