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学术讲座 > 正文

环境生态与生物工程学院举办“静思论坛”系列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0-12-08  发布者: 点击阅读数:

(通讯员 马科)12月3日下午,环境生态与生物工程学院举办“静思论坛”系列科学学术讲座,应我校环境生态与生物工程学院姚槐应教授邀请,广东工业大学袁正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兵教授、中科院动物所李磊研究员、天津医科大学陈雄文教授在线上给我校师生作学术交流报告。报告会由环生学院院长姚槐应主持。 

袁正强教授介绍了干细胞的定义、来源、早期经典研究及相关著名理论。之后袁教授结合自己的工作由干细胞引入到了再生医疗的概念,包括MSC细胞,MSC肿瘤趋向性等。最后重点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再生医疗当中的应用和前景。

李兵教授首先介绍了遗传调控的相关进展,再结合自己的研究介绍了表观遗传的调控机制。Setd2是唯一一种催化组蛋白H3赖氨酸36三甲基化(H3K36me3)的酶,几乎所有的蛋白质编码基因都有这种催化作用,而且这种机制从酵母到人类都是进化保守的。Setd2的差异需求可能反映出与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在和/或外在压力相关的不同生存能力阈值,这些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可能作为支持生命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的保留源,针对相关调控机制所开发的抗癌药物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李磊研究员介绍了哺乳动物体外生命孕育的前沿研究,在哺乳动物受精卵着床前后,外胚层(Epi)在产生三个胚层之前,由原始的多潜能性过渡到启动的多潜能性。染色质在这个发育窗期是如何重新配置的仍不清楚。在此期间,研究团队对染色质进行了全基因组研究。研究发现KMT2B对于在E6.5处建立二价H3K4me3是必要的,但后来变得部分可有可无。它的缺乏会导致发育基因活化受损,进而导致胚胎致死。

陈雄文教授介绍了心力衰竭的相关概念和机制,包括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生物标志物、成像技术、医疗和外科治疗、起搏器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使用,以及间歇性护理等。在心力衰竭的表现中,急性高血压性心力衰竭是一种独特的临床表现,其特点是突发性全身性高血压和肺水肿。急性高血压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主要是由异常的心室-血管关系引起的。心衰的心脏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并不一定完全是心力衰竭,其相关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报告会从下午2点持续到晚上9点,学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共计一百多人参加会议。

主讲教授简介:

袁正强,男,博士,广东工业大学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2000年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获得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2001-2017年期间留学英国,工作于伦敦UCL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和苏格兰毕升癌症研究所等机构,研究肿瘤、干细胞和生物纳米与组织再生和疾病诊疗。2017年9月’‘百人教授‘’应聘回国,就职于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学院,建立干细胞和生物纳米研究平台,领军从事干细胞和生物纳米与疾病诊疗及再生医学研究。所研制的抗癌干细胞制剂于2016年在英国进入了治疗肺癌的临床2期试验;已在外泌体研究顶刊JEV等期刊发表了30余篇5CI论文,获批2项发明专利,申报3项发明专利;有一项发明专利被瑞士诺华(Novartis)制药公司收购(12.5万瑞士法郎)。与国内外高校、医院和企业有广泛合作,既注重基础研究,也强调开发应用。

李兵,男,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专家。2002年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斯托瓦斯医学研究所Dr.Jerry Workman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助理教授,WA”Tex" Moncrief讲席学者。2017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任生物化学与

细胞分子生物学系主任。

李兵教授长期致力于染色质生物学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基础研究,突出的科学贡献主要包括首次发现组蛋白日3 K36甲基化调控途径并阐明其分子调控机理,组蛋白变种及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在Science , Nature ,Cell,Genes & Development,Molecular Cell和Nature Structure & MolecularBiology等发表50余篇论文,被引用超过10, 000次。已获得了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曾获美国March of Dimes基金会Basil O' ConnorScholar Research Award‘宾州州立大学保罗伯格分子生物学奖,Braucher scholarship和Braddock Graduate Fellowship等荣誉。长期作为Cell,Molecular Cefl,Genes&Development,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NAR和PNAS等杂志的审稿人,并应邀在国际大会和学术讲座上发言70余次。

李磊,男,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分子胚胎发育生物学研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002年博士毕业于日本群马大学医学部。先后在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Japan)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CJSA)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依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分子胚胎发育生物学研究组。

李磊研究员长期从事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和配子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先后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Nat Commun, Des Cell, Development, JMCB和JBC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ZO余篇。曾受邀为Trends Mol Med和Mol Aspects Med等学术期刊撰写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母源调控方向的综述论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研究计划课题或子课题、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子课题和面上项目等。Biology of Reproduction杂志编委。国家科技部、国家基金委、英国MRC和法国N RA等基金的评委。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DDKNancy Nossal Fellowship Award“和”NIH Fellow Award for Research Excellent“等奖励。

陈雄文,男,博士,博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教授,青年干人。博士师从国际著名心衰和心律失常研究学者Steven R Houser教授(2016一2017美国心脏学会主席)。专注于心血管疾病机理及心血管病预防和治疗的研究,2002年在美国心脏学会(AHA)年会上被评为优秀青年研究者,2006年成为天普大学最年轻的助理教授之一,2008年入选Tenure-track助理教授。2014年晋升具有终身教职的副教授。在美的十余年间先后获得AHA研究基金2项、NIH研究基金5项、美国糖尿病协会创新基金1项;参与NIH项目15项。从分子、细胞、器官到整体水平研究心血管疾病机制和可能预防、治疗措施,与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心血管病研究学者联合在Circul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PNAS)Circulation Research等刊物发表与心脏病相关的论文80篇{总影响因子783.9;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文章18篇,合影响因子215.4),综述8篇〔合IF52.53〕,专著章节4篇,摘要9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次数527〕次(H-index: 40)。其中5篇文章被顶级专业杂志Nature Review Cardiology, Circulation和Circulation Research专门评论,1篇被生理学经典杂志Journal of Physiology (London)专门评述,引用杂志包括顶级杂志Science,Nature Medicine, Lancet等。先后被邀到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心脏学会、中科院、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所和组织做讲座40余次,多次作为国际会议Session主持人。获得了AHA,国际心脏研究学会(ISHR),北美心衰学会(HFSA)的多项奖项,是AHA Melvin L. Marcus青年研究最终优胜奖。现为多种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特约审稿人或编委,美国AHA、中国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意大利卫生部、英国MRC等国家/学术组织的基金评审人,曾为GIaxoSmithKline和Boehringer Ingelheim等世界知名药厂研发顾问。

审稿人:孔海霞